• 論文
主辦單位:煤炭科學研究總院有限公司、中國煤炭學會學術期刊工作委員會

“特別策劃(聚焦煤炭工業'十四五'高質量發展)”專題(《智能礦山》)

來源:智能礦山

行業視野

智能化

類別

11個

關鍵詞

26位

專家

11篇

論文

3651IP

點擊量

5255次

下載量
  • 作者(Author): 王國法

    摘要:基于我國能源發展需求及現狀,分析了我國能源儲量、資源潛力、生產結構及消費結構,煤炭仍將是我國的主體能源。針對當前國內國際環境,分析了煤炭行業發展形勢及面臨的挑戰,提出了碳減排條件下煤炭行業的發展道路。分析了煤礦智能化發展的必然性和對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技術支撐,煤礦智能化是煤炭工業第4次重大技術變革,煤礦智能化建設取得顯著進展和成效。提出了煤礦智能化發展愿景,“十四五”重點建設目標及技術路徑。在分析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和煤炭的基礎性保障作用的基礎上,系統提出了實現煤炭工業低碳綠色發展的對策及技術措施。
  • 作者(Author): 劉峰, 張建明

    摘要:      煤炭是我國的基礎能源,在保障國家能源中發揮著兜底作用。煤礦智能化是煤炭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技術支撐,代表著煤炭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2020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八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快煤礦智能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我國煤礦智能化的發展方向,吹響了煤礦智能化建設的號角。2020年9月,應急管理部、國家能源局、原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在山東鄒城組織召開了全國煤礦智能化建設現場推進會,明確了“系統智能化、智能系統化”的建設理念,進一步加快推進煤礦智能化建設工作。      5G是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具備大帶寬、低時延、廣連接的特性,是第1個從標準設計之初,就考慮到行業應用需求的靈活以太網絡技術。目前,中國已經部署了全球最大的5G網絡,網絡能力基本完善,產業配套基本成熟,網絡成本持續下降,技術紅利亟待釋放。5G技術賦能煤礦智能化,為我國智能礦山的建設注入了新動力和新活力。
  • 作者(Author): 王虹橋, 王丹識

    摘要:“十三五”期間,煤炭工業兩化(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整體水平穩步提升,達到工業行業平均水平;“十三五”末,全國煤礦智能化采掘工作面數量達到500個以上,5G在煤炭場景的研發應用走在了各行業前列。煤炭企業系統建設向應用深化轉變,綜合集成水平上升,基于大數據的決策分析能力增強;信息技術推動企業管理變革和能力提升不斷加深,人工智能、機器人、區塊鏈、數字孿生等前沿技術在行業應用推進;形成了政產學研用共同推進的良好發展態勢,煤炭信息技術產業和煤炭數字經濟起步發展。
  • 作者(Author): 戰凱, 呂瀟, 金楓, 張元生

    摘要:隨著礦業國際競爭壓力的持續攀升,國內安全環保要求的不斷加碼,以及金屬礦山企業生產難度和運營成本的持續提高,傳統的產業技術與裝備水平已無法滿足高質量發展要求,亟需發展新一代地下金屬礦智能開采技術與裝備,推動適應智能開采、甚至無人開采新模式的工藝變革,提高金屬礦山智能化作業水平,推動礦山企業數字化轉型與高質量發展。
  • 作者(Author): 王鹢

  • 作者(Author): 齊慶新, 李海濤, 楊冠宇

    摘要:沖擊地壓作為影響煤礦安全生產最為主要的動力災害,受地質、開采等多種因素的耦合影響,復雜的孕育機理使其具有相當的防控難度。通過系統梳理近年來沖擊地壓防控所面臨的全新挑戰,探討了通過智能化手段解決沖擊地壓防控瓶頸問題的可能性,在獲得肯定結論的基礎上給出了未來沖擊地壓智能化防控的重點攻關方向,為我國防沖水平達到新的高度提供了可靠路徑。
  • 作者(Author): 劉志強

    摘要:礦井建設作為近代發展起來的學科,以往在煤炭院校中專門作為重要的專業服務于煤炭建設各個領域。目前,雖然還有少數院校保留或恢復專業設置,但多數院校已將其納入土木學科,只保留其研究方向。多年來礦山建設專業相關研究成果,特別是以大量的工程實踐為基礎,創造出的技術、工藝、裝備、材料等,推動了煤炭高速發展,間接服務國民經濟發展。煤炭開發以井工開采為主,采用豎井、斜井或聯合布置的開拓方式,我國煤炭賦存范圍廣泛,但多數煤層上覆巖石地質條件復雜,造成井工礦井施工難度大,特別是對于一般只占礦井建設工程量3%~5%的井筒工程,施工工期占礦建總工期的40%~50%,隨著礦建工作者的努力付出,大幅提高礦井建設速度,煤礦建設周期從以往的6~8 a,縮短到3~4 a。特別是在“十三五”期間,除了為煤礦建設服務外,還拓展到地下工程建設的不同領域,應用范圍逐漸擴大,影響力不斷增強。以鉆爆為基礎的井巷施工方法,大幅提高了建井速度,但是在施工安全、職業健康、勞動強度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大量智能化礦井已經出現,但智能化建井還有巨大差距,在“十四五”期間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實現建井技術重大變革。
  • 作者(Author): 胡振琪

    摘要: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其中有33處提到“生態”這一關鍵詞,體現了生態文明建設在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地位,并明確指出“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鄙鷳B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資源過度開發、粗放利用、奢侈消費造成的,根本是資源利用和保護問題。要落實糧食安全、水資源安全和能源安全三大安全,“十四五”需要通過國土整治與生態修復,實現國土空間規劃優化,提高水土資源配置的效率,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實現生態屏障的穩固與生態環境的顯著改善與提高。      煤炭開采在對國民經濟發展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在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已經成為國家戰略的今天,煤炭行業必然要走綠色發展的道路。因此,礦山土地復墾與生態修復是礦山實現綠色發展的根本保障[1]。我國開始實踐和重視礦山土地復墾與生態修復已近40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該領域已經從 “冷門”變成了“熱門”,筆者在“十四五”即將開始之際,就其未來如何高質量發展談幾點思考。
推薦企業
1
  • 2022中國(濟南)國際煤炭采礦展

主辦單位:煤炭科學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中國煤炭學會學術期刊工作委員會

©版權所有2015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和平里青年溝東路煤炭大廈 郵編:100013
京ICP備05086979號-16  技術支持:云智互聯
最近最新日本在线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