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編者按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被譽為中華民族的搖籃和中華民族的母親河。2019 年 9 月 18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當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仍面臨諸多問題,水是核心要素,需要從戰略角度進行系統思考和整體設計。
中國工程院院刊《中國工程科學》2022年第1期刊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研究”綜合組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協同戰略體系研究》一文。文章系統評估了黃河流域保護治理取得的成效和面臨的關鍵問題,從流域上中下游區域協同、水生態? 水環境? 水資源? 水安全? 水文化“五水”協同、生態環境治理協同、減污降碳協同、多元政策實施協同等5 個方面,構建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協同戰略體系。從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視角出發,文章提出了構建協調聯動的政策體系、建立流域保護和發展統籌協調機制、強化市場化治理機制、健全流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實施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行動、實施系統性保護治理工程等措施建議。
一、前言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承載著華夏民族的厚重歷史,被譽為中華民族的搖籃和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為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2019 年 9 月 18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2020 年 1 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要高度重視解決突出重大問題,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和污染治理工程,全面實施深度節水控水行動,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2021 年 10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要求沿黃河開發建設必須守住生態保護這條紅線,必須嚴守資源特別是水資源開發利用上限,用強有力的約束提高發展質量效益。
當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仍面臨諸多問題,水是核心要素,需要從戰略角度進行系統思考和整體設計。國內諸多學者已在協調黃河流域水沙關系、黃河流域水生態保護、黃河流域水資源利用、黃河流域水生態補償、黃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以及黃河流域文化建設等領域開展了諸多研究,但缺少將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沙關系以及水文化作為整體,專注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協同體系的研究。
本文通過科學分析當前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水資源開發利用、水沙調控、防洪減災、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存在的瓶頸,以水為主線,結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需求,按照多環節、多領域、多要素協同推進的總體思路,研究建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協同戰略體系,為“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提供有力支撐。
二、黃河流域保護治理取得的成效
目前,我國在黃河流域保護治理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防洪減災體系基本建成,河道萎縮態勢初步遏制,流域用水過快增長局面得到有效控制,上游水源涵養能力穩定提升,中游黃土高原蓄水保土能力顯著增強,下游河口濕地面積逐年回升,生物多樣性明顯增加,鄭州、西安、濟南等中心城市以及中原地區城市群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的農牧業生產基地和能源基地的地位進一步鞏固。
?。ㄒ唬┥鷳B保護修復重大工程成效顯著
近年來,國家先后實施了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三北防護林建設、天然林保護、水土保持、退耕還林還草等重大工程,開展了祁連山、黃土高原、南太行、泰山等多個“山水林田湖草” 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力度不斷加強。沿黃九?。▍^)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初步形成,三江源國家公園作為第一批國家公園正式設立,祁連山國家公園試點積極推進,羌塘 ? 三江源、祁連山區等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劃定。黃河流域生態系統狀況總體穩定,根據生態環境狀況遙感調查評估結果,2000—2018 年,生態質量改善的區域占黃河流域面積的 77%,其中,中游生態質量狀況改善最為明顯,74.97% 的區域生態質量有明顯改善。
?。ǘ┝饔颦h境質量明顯改善
2006—2019 年,黃河流域地表水水質獲得了總體改善,在流域內 137 個河流斷面中,I~III 類河流斷面的比例提升了 23%,劣 V 類河流斷面比例下降了 16.2%,總體水質狀況由中度污染改善為輕度污染。黃河流域大氣主要污染物濃度降幅明顯, 2015—2019 年,PM2.5 平均濃度、PM10 平均濃度和 SO2 平均濃度分別下降了 29.2%、29.6% 和 58.7%;2019 年,黃河流域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的天數在全年中的占比為 76.5%。黃河流域土壤環境保護工作全面開展,截至2020年9月,黃河流域9個?。▍^)共有 4103 家企業納入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名錄,覆蓋全流域的土壤環境風險管控體系基本建立;開展農用地分類管理,對輕中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重度污染耕地進行嚴格管控。
?。ㄈ┧痴{控能力大幅提升
近 20 年來,黃河流域開展了大規模的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和生態建設工程,增加水土流失治理面積為 2.13×105 km2 ,增加梯田面積為 3.32×104 km2 ,主要產沙區林草梯田的有效覆蓋率由 1978 年的 18% 提高至 2018 年的 61%。黃土高原淤地壩由 1950 年的 2000 余座增至 2015 年的 5.2 萬余座(含骨干、中型壩 1.6 萬余座),主要分布于丘陵溝壑區和高塬溝壑區。建成了 7 座水沙調控骨干控制工程,黃河下游戰勝了 12 次超過 10 000 m3 /s 的大洪水,扭轉了歷史上黃河下游頻繁決口改道的局面,實現了連續 60 多年伏秋大汛堤防不決口。
?。ㄋ模S河文化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黃河流域是旱作農業、現代人類起源的核心區域,是早期國家與城市文明的發源地。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我國已將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納入國家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進一步構建黃河文化價值體系和地標體系,挖掘黃河治理文化和保護傳承黃河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黃河流域各?。▍^)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管理辦法、條例及建設規劃,建設了三江源黃河文化生態區、鄭州市黃河風景名勝區、山東東營黃河口濕地生態旅游區、三門峽百里黃河生態廊道等,將黃河文化傳承、生態保護與觀光旅游相結合,對保護黃河生態資源、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ㄎ澹S河流域綠色發展制度體系不斷完善
立足于黃河流域實際,我國從區域協調發展、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戰略視角出發,對黃河流域的保護治理與高質量發展進行了頂層設計與戰略規劃。國家積極推進黃河保護立法, 2021 年 10 月,國務院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草案)》;2021 年 10 月 8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印發《“十四五”黃河流域城鎮污水垃圾處理實施方案》,指導黃河流域城鎮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維;水利部印發《關于實施黃河流域深度節水控水行動的意見》,將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全面實施黃河流域深度節水控水行動,推進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
三、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制約瓶頸
黃河流域水資源總量僅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 2.5%,2019 年黃河流域取水量高達 5.56×1010 m3 ,水資源開發利用率接近 80%,流域可用水量已接近極限。黃河流域蘭州以上河段流量約占黃河天然徑流量的 60%,而居民、耕地、礦產、能源等卻集中分布在下游地區。整體來看,水資源總量不足、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平衡、用水方式粗放以及污染治理水平低、傳統資源消耗型產業占比較高等成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ㄒ唬┝饔蛩酬P系不協調
黃河流域水沙關系不協調具體表現為水少沙多。近年來受氣候變化、水資源開發利用以及其他人類活動影響,黃河流域水資源總量持續減少,中上游輸沙量持續降低,水資源短缺問題愈發突出。人類活動對輸沙量減少的作用越來越大,特別是生態建設工程的減沙作用不斷增強;中下游河道淤積、河道整治工程不完善等導致主河槽淤積萎縮,產生“二級懸河”問題,致使汛期防洪壓力加大;另外,旱災與水災頻繁發生,水生態安全問題突出。
?。ǘ┥鷳B系統本底敏感脆弱
黃河上中游地區生態系統敏感脆弱,荒漠化、沙漠化、水土流失等問題突出,受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影響,上游地區冰川、凍土及草原生態系統發生退化現象,導致部分地區水源涵養功能下降;中游地區水土資源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水土流失治理難度仍然較大,水土流失治理格局亟待調整。受黃河中上游地區水沙量減少影響,下游黃河三角洲地區生態系統發生嚴重退化,生態流量持續減少、生態系統破碎化加劇、生物多樣性降低、河湖濕地面積嚴重萎縮等生態環境問題日漸突出。
?。ㄈ┧廴緦雍鷳B功能造成危害
2019 年,黃河流域劣 V 類水體的比例為 8.8%,共有 9 個劣 V 類河流斷面,主要分布在汾河及其支流、三川河、屈產河等。其中,汾河流域在 2006— 2019 年持續遭受重度污染,如汾河干流溫南社斷面在 2012—2019 年的水質持續為劣 V 類,涑水河張留莊斷面水質污染嚴重。水環境污染一方面對流域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危害,特別是導致河湖生物多樣性顯著降低;另一方面,水環境污染加劇了流域水資源短缺問題,致使部分地區水質型缺水問題突出。
?。ㄋ模┧Y源利用結構不合理
黃河流域水資源利用以農業灌溉用水為主,農業用水量占總用水量的 67.5%,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2018 年,從黃河流域九?。▍^)農業用水量的占比情況來看(見圖 1),寧夏的農業用水量占比最高,為 85.6%。隨著黃河中上游地區耕地面積的不斷增加,在現有灌溉方式下,農業灌溉用水壓力將進一步加大。黃河流域上中游地區的工業體系以能源產業為主,如煤炭采選、煉焦、天然氣開采等,耗水量大,對中下游地區供水造成較大壓力。2020 年,通過全國水資源一級區地表水資源開發利用率情況可以看出(見圖 2),黃河區(主要包括黃河流域)地表水資源開發利用率為 80.2%,位居首位。黃河流域地下水開采水平總體較高,部分地區淺層地下水開采量已占可開采量的 80% 以上。近年來隨著黃河流域沿途各?。▍^)對地下水開采管控力度的加大,城市地下水水位總體趨于穩定,但部分農業灌區地下水位仍呈下降趨勢。
2018 年黃河流域九?。▍^)農業用水量占總用水量的比例
2020 年全國水資源一級區地表水資源開發利用率
?。ㄎ澹└哔|量發展協同體系尚未形成
黃河流域的傳統種植業和畜牧業占比較高,經濟活力相對欠缺,產業轉型升級存在路徑依賴,改造進度慢,傳統產業、低端產業、資源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占比較高,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制造業、高附加值產業和資本科技密集型產業較少等問題突出。各城市內部、城市之間、城市群之間未能形成合理的產業分工及特色產業集群,呈現平行競爭態勢。另外,流域內部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狀況明顯,發達、欠發達與貧困地區并存,城鄉差距明顯,科技創新發展存在無序競爭、缺乏合作、強弱不均等問題,技術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的下降使得黃河流域各地區市場競爭力整體較弱,難以協同聯動發展。
四、黃河流域協同發展戰略體系的構建
圍繞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主題,因地制宜、分區施策,立足全流域整體和長遠利益,從上中下游區域協同、水生態?水環境?水資源?水安全?水文化“五水”協同、水?氣?土生態環境治理協同、減污降碳協同、多元政策實施協同等5個方面,構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協同戰略體系(見圖3),提高黃河流域保護治理和綠色發展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將黃河流域建設成為生態環境及河流生命穩定健康、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發達完善、市場體系開放有序、產業布局合理高質、黃河文化繁榮振興的現代流域經濟帶,實現生態、民生、資源、經濟和文化 5 個方面的協調發展。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協同戰略體系框架
?。ㄒ唬﹨^域協同戰略
從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視角出發,著眼于黃河水資源的利用與調度,將水資源作為剛性約束,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通過優化流域水資源配置、開展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等,統籌可利用水資源量、水環境質量,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帶動周邊城市發展,實現黃河流域上中下游及左右兩岸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相協同。
一是優化流域水資源空間配置。加快推進水權交易市場建設,完善上中下游水權跨區域調配,建立全域水權合作機制。在黃河中下游實施用水指標水權置換,協調超指標用水地區和未達用水指標地區之間供需矛盾,促進黃河流域用水公平;對中下游地區引黃水價進行調整,引導中下游地區不斷提高用水效率,促進水資源配置進一步優化。
二是健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以《支持引導黃河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實施方案》為依據,以水資源、水環境為重點,加快推動黃河流域跨區域生態補償全面落地;建立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管理平臺,支持引導沿黃九?。▍^)建立多元化橫向生態補償,加快推進碳匯交易、水權交易、排污權交易等市場化補償機制。
三是建立上中下游協同治理機制。探索建立 “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環評、統一監測、統一執法、統一應急”的黃河流域上中下游生態環境保護聯動機制;加強全流域生態環境執法能力建設,完善跨區域跨部門聯合執法機制;完善全流域水沙調控體系,統籌推進上游地區水源涵養、中游地區水土保持以及下游地區灘區治理和防洪建設,實現上中下游水沙協同共治;建立黃河流域大數據平臺,對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災害等進行統一監測與管理。
四是推進高質量發展協同體系。依據全流域整體的產業發展、流域治理、社會發展等整體狀況,設計高質量協同發展路徑;加快流域內各城市群之間及內部交通(高速鐵路、民航、高速公路、信息網絡等)建設,推動建立省際間政府搭建溝通平臺、企業主體深度參與、社會組織發揮積極作用的跨區域合作機制;加強城市群的規劃、協調與對接,明確區域合作重點領域,通過協調中原城市群與山東半島城市群,發揮兩大城市群在全流域中的龍頭帶動作用,促進多地區協調發展;出臺產業轉型升級引導政策,促進產業體系優化調整,中心城市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構建以知識密集型產業、環境友好型產業為主體的現代產業體系。
?。ǘ拔逅敝卫韰f同戰略
堅持生態優先,構建水生態、水環境、水資源、水安全、水文化“五水”統籌的戰略體系,建立體現黃河流域特色的“五水”治理目標指標和考評辦法。充分考慮黃河上中下游“五水”特征,制定“五水”治理協同戰略實施路線圖。
一是實施差別化水生態保護修復,推進美麗河湖建設。分區分類實施管控修復,逐步恢復干支流及重要湖泊水生態系統,提升上游地區的水源涵養功能,有效解決中下游地區河湖水生態受損嚴重問題。對黃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河源區,加強天然林和草地保護,以封育保護為主,實施封禁治理,疏解人類活動壓力,盡可能維護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對汾河、涑水河等水生態系統受損嚴重的河流水體,積極開展河岸生態緩沖帶和水生植被生態保護恢復;對洮河、渭河、涇河、北洛河、無定河、窟野河等水土流失嚴重的支流,因地制宜開展“梁、塬、坡、溝、川”綜合治理;開展大汶河、東平湖等下游主要河湖水生態修復,實施河湖周邊水源涵養林建設、岸堤植被恢復等工程,恢復河湖水系廊道功能;重點開展黃河三角洲濕地保護修復工作,加快推進退塘還河、退耕還濕、退田還灘,實施生態補水工程,連通河口水系,擴大自然濕地面積。
二是分區施策開展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強化環境污染系統治理。重點開展湟水河、窟野河、石川河、北洛河、涇河等區域的城鎮污水處理設施提標改造及管網建設;集中開展鄂爾多斯市、榆林市等工業集聚區水污染治理,落實企業治污責任,確保穩定達標排放;重點開展汾渭平原和河套灌區主產區等農業面源污染控制,采取生態攔截溝、測土配方施肥等措施,推行生態灌區建設,綜合治理面源污染;實施煤化工、焦化、農藥、農副食品加工、原料藥制造等重點行業工業廢水提升整治工程,持續推進工業企業廢水深度處理與循環利用,逐步提高廢水綜合利用率,減少工業廢水排放。
三是集約節約與優化配置并舉,緩解流域水資源供需矛盾。從農業、工業和生活等領域全方位節水,從取水、供水到耗水全過程節水,推動用水定額落地,補齊節水工程短板,強化節約用水監管。通過水資源剛性約束倒逼,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推動流域水資源使用空間均衡。蘭(州)西(寧)經濟帶重點提升合理利用水資源、提高水資源的承載能力,寧蒙灌區重點加強節水提效、水土平衡,中游能源基地重點保障供水、提高用水效率,下游及引黃灌區重點控制規模、水源置換??砂凑铡按蠓€定、小調整”原則,優化調整“八七”分水方案,適當增加上游部分省份的用水指標。
四是調控水沙關系,保障流域水安全。調整水土流失治理格局,在黃土丘陵溝壑區、土石山區、干旱草原區等植被恢復潛力較高區域,進一步加強水土流失區治理;在黃土高塬溝壑區、高地草原區、風沙區,應以水定草、量水而行,適當放緩林草植被建設。結合小浪底水庫水沙調控及河道整治,通過灘區引洪放淤及機械放淤,淤堵串溝堤河,平整和增加可用土地,加快“二級懸河”治理。對灘區進行分類治理,使大部分灘區成為永久安全區。
五是基于“一河兩園三山”水文化格局,形成黃河文化協同發展體系。以黃河為文化保護軸,以中岳嵩山、西岳華山和東岳泰山孕育的中原文化、關隴文化和齊魯文化為文化保護區,發展三江源、黃河口國家公園,形成黃河文化保護總體格局。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推動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以黃河文化一體化發展為軸,以晉、陜、豫三省區域為黃河文化拓展示范區,以拓展示范區中的鄭州、西安、太原等城市為引領,以蘭西黃河文化城市群、“呼包鄂榆”黃河文化城市群、山東半島黃河文化城市群為載體,輻射帶動全流域水文化產業協同發展。
?。ㄈ┥鷳B環境治理協同戰略
從黃河流域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按照“點(多點)? 線(一干十廊)? 面(七區)”布局污染治理任務和工程,形成縱橫交錯的生態環境治理網絡,協同推進全流域水、大氣、土壤的環境與生態系統保護治理。
一是強化重要生態節點保護恢復。推進烏梁素海、紅堿淖、東平湖、沙湖等重點湖庫系統保護;以甘肅白銀,青海西寧,陜西寶雞、商洛,河南三門峽、洛陽等地區和涉重金屬企業為重點,推進土壤污染風險防控。強化藏羚羊、雪豹、野牦牛、土著魚類、珍稀植物等重要的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的保護性恢復。
二是系統推進生態廊道保護治理。鞏固黃河干流水環境質量,保障生態流量,確保水生態安全健康。推進湟水、洮河、窟野河、無定河、延河、汾河、渭河、沁河、伊洛河、大汶河等重點支流水環境治理與水生態保護修復,維護生態廊道功能。
三是實施重點生態區修復。重點是以三江源、祁連山、甘南、若爾蓋等重點生態功能區為主的黃河源頭水源涵養區,以內蒙古高原南緣、寧夏中部等為主的荒漠化防治區,以隴東、陜北、晉西北黃土高原為主的水土保持區,以汾河、涑水河、烏梁素海為主的重點河湖水污染防治區,以黃河三角洲濕地為主的河口生態保護區,以汾渭平原為主的大氣污染防治區,以礦產資源開發集中區等為主的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區,系統推進區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著力提升黃河源區水源涵養功能,推進西北荒漠化防治區與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區修復治理,逐步恢復黃河三角洲區域濕地生態功能,改善重點河湖水環境治理與汾渭平原大氣環境質量,強化礦產開發集中區和土地開發強度較高地區的土壤污染風險管控。
四是以鄭州、濟南等中心城市為重點,推進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綜合改善示范區建設。示范區建設重點包括:實施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推進水功能區劃優化調整、良好水體保護、工業園區生態化改造;推行超低排放改造、工業窯爐綜合治理、機動車污染防治、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開展廢氣與廢渣、污水與污泥協同治理;實施土壤污染風險管控與修復等。綜合運用現代環境治理技術和裝備,打通各環境要素治理鏈條,實現區域人居環境質量整體改善,樹立現代城市環境治理典范。
五是建立覆蓋全流域的生態環境監控體系。全面建立覆蓋到區縣的黃河流域環境質量監測網,定期開展黃河流域環境執法;建立流域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應急聯動機制,通過信息互通、對口交流、案件協查、聯合應急等方式,共同應對、處置突發環境事件;建立黃河流域省際環境治理聯席會議制度,在環境監管執法、環境質量監測、重點區域污染防治、突發污染事件處理等方面進行溝通合作,提高黃河流域污染協同治理水平。
?。ㄋ模p污降碳協同增效戰略
圍繞碳達峰目標、碳中和愿景,全面把握減污降碳總要求,聚焦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從末端治理轉向源頭治理、系統治理,以“雙碳”目標倒逼總量減排、源頭減排、結構減排,實施減污降碳協同治理。
一是推動低碳試點省市發揮示范作用,分階段分區域實現碳排放達峰。鼓勵甘肅平涼、河南焦作、寧夏中衛等已經具有碳達峰趨勢的城市在 2022 年實現達峰;河南安陽、甘肅天水以及陜西西安、寶雞、渭南等碳排放已經處于平臺期的城市在 2025 年左右實現達峰。強化實現碳達峰目標的過程管理,科學確定黃河流域各?。▍^)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碳排放強度目標和實施計劃。
二是加快重點領域和行業低碳轉型。加強煤電、鋼鐵、建材、有色、石化等高耗能行業的碳排放總量控制,嚴格管控內蒙古、寧夏、陜西、山西等?。▍^)新增煤電和煤化工項目的碳排放強度和排放總量。推進“煤改氣”“煤改電”進程,實施工業用煤減量替代,提高工業電氣化水平。在黃河上中游能源化工基地的發展中,加強高標準綠色低碳循環現代化能源示范園區建設。依托北方地區清潔采暖等重大工程,深入推進黃河流域北方城市建筑用能清潔改造。完善低碳出行基礎設施建設,構建智慧型交通運輸體系。
三是深化低碳試點示范。推動近零碳排放和碳中和示范區建設,結合地域、行業特點,建設一批零碳城市、零碳社區、零碳園區。在陜西、山西、內蒙古等具備工作基礎和先天條件的區域,推進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的重點工程部署和集群建設。選擇低碳發展基礎好、意愿強烈的地區和城市,開展環境質量達標和碳排放達峰“雙達”試點示范。
四是采取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的氣候變化對策。在黃河上游三江源、祁連山、甘南等水源涵養區,加強高寒草地、農牧交錯區生態系統保護,宜林則林,宜田則田,宜草則草,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強化青海湖草原濕地、黃河入??跐竦氐淖匀簧鷳B保護恢復,增加濕地碳匯儲量。合理布局城市綠心、綠廊等綠地系統,實施城市河網、水系連通建設,推動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向適應氣候變化方向轉變,制定 / 修訂相關的標準、規范和政策。提升供電、供熱、排水、燃氣、通信等城市生命線系統適應極端天氣的建設標準。
(五)多元政策實施協同戰略
依據“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的核心思想,通過完善政策制度、搭建管理平臺等,使生態保護政策與經濟發展政策等形成政策聯動效應,建立統籌協調、系統高效的綜合管理制度,共同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一是形成協調聯動的政策體系。完善水資源配置政策,結合國家水網工程、南水北調后續工程及相關重大調水工程建設,科學合理確定黃河干支流河湖生態流量(水量),優化和細化“八七”分水方案;落實節水制度,制定實施黃河流域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行動方案,制定節水的配套激勵政策,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深度節水控水;建立水權交易平臺,實現節約水量跨區域、跨行業流轉;完善水價機制,實行分地區、分行業、分時段差異化水價、階梯水價、累進加價等制度;做好重點河段和薄弱環節的災害防控;建立水生態監測與水生態考核制度,構建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體系;組織編制黃河流域能源轉型發展規劃,制定實施黃河流域工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相關配套政策。
二是建立流域保護和發展統籌協調機制。創新體制機制建設,以統籌協調機制為抓手,將區域協同、部門合作等融入黃河保護治理綜合決策,打破行政區域分隔,破解管理混亂問題。建立跨行政區域的重點區域、流域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聯合防治協調機制;建立全流域多主體、多力量的共同參與保護與治理的推進機制以及區域間、城鄉間、部門間、社會主體間的協同實施機制;構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信息共享平臺,實施黃河流域跨區域、跨部門、跨行業的信息共享制度。
三是強化市場化治理機制的作用。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針對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與節約利用、生態環境治理與修復、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等資金需求,建立以市場為主體的多元投資機制;探索跨地區水權交易機制,鼓勵節水與水資源利用效率提升;將排污權交易等以市場配置為主體的創新機制與生態補償機制有機銜接起來,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建立全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
四是建立和健全流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開展流域生態產品基礎信息調查,摸清各類生態產品數量、質量等家底,形成生態產品目錄清單;對流域生態產品價值進行核算,評估流域生態保護成效和生態產品價值;依托流域森林、草地、濕地等生態資源,拓寬“兩山”轉化路徑和模式,因地制宜發展生態旅游、循環農業、低碳工業等產業,推動流域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選取各?。▍^)具有代表性的生態產品,打造黃河流域生態產品地域品牌;基于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結果、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等因素,完善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分配機制。
五、結語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研究涉及生態環境、資源開發與利用、防災減災、經濟發展、民生福祉、文化傳承等多個方面,本文從多維視角出發,構建了以水為主線,以區域協同、“五水”治理協同、生態環境治理協同、減污降碳協同、多元政策實施協同為主體的“五大協同”戰略體系。在新的發展時期,深入推進黃河重大國家戰略是一個新的重要命題,為此,黃河流域作為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要結合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充分發揮非化石能源的資源優勢,優化能源結構,實現能源轉型。此外,在全球氣候變化、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相互深刻影響、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黃河流域經濟發展新舊動能轉換路徑、地域特色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黃河優秀文化資源的傳承與弘揚等也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課題。
引用格式:“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研究”綜合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協同戰略體系研究[J].中國工程科學,2022,24(1):9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