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充分發揮學術資源優勢,促進“新銳科學家”專題成果傳播與交流,搭建小同行學術共享的窗口,《煤炭學報》編輯部擬召開“【煤炭學報大講堂】第12期|‘新銳科學家’成果分享會”系列活動,邀請專題錄稿專家分專業分享最新科研進展與動態。
“新銳科學家”成果分享會(一)將圍繞“巷道支護理論與技術”,邀請吳擁政研究員、姚強嶺教授、王愛文教授、陶志剛教授與大家分享相關成果,敬請期待!
一、線上觀看地址
手機端觀看方式:微信掃描上方海報二維碼可直接觀看直播
電腦端觀看方式:https://k.cnki.net/CInfo/Index/17791
二、主講人介紹
吳擁政
吳擁政,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煤炭科工集團首席科學家,中煤科工開采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中國煤炭學會理事,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理事,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軟巖工程與深部災害控制分會副理事長,中國煤炭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煤礦支護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入選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一直從事煤礦巷道圍巖控制的研究和開發工作,主持和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計劃、重點研發計劃、科技支撐計劃、油氣重大專項、國際科技合作及煤炭企業在內的項目40余項。研究成果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1項;發表論文80余篇(SCI/EI收錄4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30余件,編寫國家及行業標準14項。
研究方向:巷道圍巖控制
主要成果:一直從事煤礦巷道圍巖控制的研究和開發工作,取得多項研究成果。發明了煤礦井下地質力學原位快速測試方法及裝備,獲得了大量實測數據,為礦井設計及巷道支護提供了基礎參數;開發出煤礦巷道高預應力錨桿支護成套技術;開發了小孔徑定向水力壓裂堅硬頂板控制技術與裝備;提出了深部沖擊地壓巷道“支護-卸壓-防護”協同防控原理及技術,開發出高沖擊韌性的錨桿(索)支護材料及構件,發明了錨桿動靜載力學性能綜合測試系統,提出沖擊地壓巷道錨桿支護原則及材料選擇原則,集成了煤礦巷道抗沖擊預應力支護成套技術體系。
姚強嶺
姚強嶺,男,1982年生,河南蘭考縣人,教授/博士生導師,深部煤炭資源開采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曾任采礦工程系黨支部書記、系主任。國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學者、江蘇省“333人才工程”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及“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全國煤炭青年科技獎”及國家基金委“礦業、石油與安全工程領域優秀青年科技人才”?!恫傻V與安全工程學報》及《中國科技論文》工程技術分卷編委、《煤炭學報》青年編委。主要從事巖石力學、綠色開采、礦山壓力及其控制等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及企業科技創新項目70余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出版專著/教材5部、第1完成人獲中國煤炭工業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及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江蘇省高等學校本??苾炐惝厴I設計(論文)及江蘇省優秀專業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
目前的科研興趣主要集中于采動水資源開采與利用、微生物原位采礦、巖石力學與巖層控制等方面:(1)圍繞西部生態脆弱礦區煤水共采中的關鍵科學技術問題,開發了煤水共采專用測試裝備與實驗平臺,提出了“采動水資源”概念及其開發利用技術思路,開展了系統的理論基礎與應用技術研究。(2)研發了國內首臺便攜式-風動水壓致裂地應力測試及小孔徑煤巖體力學參數原位測試成套裝備;在國內率先提出并成功實踐了“煤礦長壁采煤主動式超前支護理論與關鍵技術”,為實現我國長壁采煤工作面兩巷超前支護無人化、少人化奠定了理論與技術基礎。(3)搭建了微生物原位采礦實驗室,初步構建了配套測試系統;可開展煤氣化相關菌種的培養馴化,以及煤微生物發酵產氣潛力評估;開展了煤微生物氣化機理基礎研究,初步實現了實驗室內煤的微生物氣化。
王愛文
王愛文,男,1982年2月2日生,遼寧建昌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煤炭學會煤礦動力災害防治專業委員會委員、副秘書長,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煤礦支護專業委員會第五屆委員會委員,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 沖擊地壓專業委員會理事。主持在研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1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子課題1項,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項,作為骨干參與完成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主持完成20余項校企合作科研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第5位),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勵獎3項,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6項,參與制定國家標準2項。2018年入選新疆“天池百人”計劃,2020年入選遼寧省“興遼英才計劃”青年拔尖人才。
研究方向:煤礦沖擊地壓生機理及預測與防治技術
主要成果:致力于煤礦沖擊地壓發生機理及預測與防治技術研究,取得多項創新性成果,發明了煤礦沖擊危險巷道臨界應力指數評價方法,基于煤層鉆孔“降傾-控變-耗能”的防沖機制提出了考慮時空效應的煤層鉆孔設計方法。在沖擊地壓巷道防沖吸能支護方面,研發了防沖吸能錨桿、吸能錨索、吸能托盤,提出煤礦沖擊地壓巷道三級吸能支護強度計算方法、能量計算方法,實現了吸能防沖支護參數的量化設計,解決了沖擊危險巷道吸能防沖支護一直缺乏理論依據、無法給出量化的設計方法的難題。
陶志剛
陶志剛,男,1981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深地空間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執行院長。擔任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兼職副秘書長,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滑坡與工程邊坡分會副理事長,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軟巖工程與深部災害控制分會副秘書長。近五年來,主持/參與縱向項目18項,橫向課題40余項。研究成果榮獲第二十一屆中國專利金獎、浙江省巖土力學與工程學會科技進步特等獎、遼寧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交通運輸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省部級獎勵10項。近五年來(2018-2022年),以第一作者(通訊)發表論文59篇,其中SCI收錄41篇,EI收錄11篇(含中國科技卓越期刊7篇,國際高水平期刊17篇,ESI高被引論文3篇,熱點論文2篇);出版專著3部;授權中國發明專利21項,實用新型專利15項,軟件著作9項;參與編寫行業標準和團體標準各1項。獲得國家級青年人才稱號(2021年)、中國礦業大學(北京)越崎青年學者(2019年)、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2019年)、中國優秀青年能源科技工作者(2018年)、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優秀博士論文(2012年)等榮譽稱號。
研究方向:NPR材料力學特性研究、滑坡災害監測預警和軟巖隧道大變形控制
主要成果:研制了適用于軟巖邊坡大變形災害監測控制的巨型NPR錨索材料,揭示了其力學響應規律和能量吸收機理,建立了巨型NPR錨索材料的本構模型;建立了基于大變形監測的軟巖災變預警方法,研發了以巨型NPR錨索為主體的滑坡災變全過程監測及臨滑預警綜合技術,解決了滑坡短臨預報的工程難題;基于軟巖大變形災害開挖應力補償控制理論,開發了軟巖隧道多源信息智能監測平臺,揭示了應力補償條件下NPR錨索力學響應特征,解決隧道施工中軟巖流變、初支失穩、大變形塌方等巖石力學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