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文
主辦單位:煤炭科學研究總院有限公司、中國煤炭學會學術期刊工作委員會
  • 錢鳴高,采礦工程專家,主要從事礦山壓力與巖層控制研究。1932年12月出生于江蘇省無錫市。1954年畢業于東北工學院(現東北大學)。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類別:院士 , 高端智庫  來源:
    14630
    15141
  • 【編者按】當前,科技競爭空前激烈,主要國家高度重視基礎研究:一方面,識別對未來有重要影響的優先領域;另一方面,建立對不同類型基礎研究的分類支持、分類管理,既重視自由探索的基礎研究,也重視與國家需求更加緊密相關的戰略性基礎研究。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制定實施戰略性科學計劃”。戰略性基礎研究無疑是戰略性科學計劃支持的關鍵內容。我國現有科技資助體系中,對戰略性基礎研究的持續穩定支持不足。設立戰略性科學計劃并將其定位于戰略性基礎研究,既是我國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應對國際科技競爭的需要。
    為推動我國戰略性基礎研究資助和管理機制的發展和完善,在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指導推進下,《中國科學院院刊》特組織策劃“戰略性基礎研究”專題,圍繞中國科學院學部相關咨詢項目內容,邀請領域專家和政策專家就戰略性基礎研究的概念、領域特征及對策等進行深刻思考和闡述,以期對國家宏觀決策提供科學支撐。

    類別:院士 , 高端智庫  來源:中國科學院院刊
    1558
    708
  • 葛世榮,男,1963年4月出生,浙江天臺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983年7月畢業于黑龍江礦業學院,1989年獲得中國礦業大學工學博士學位。1994年10月起任中國礦業大學校長助理,1997年3月起任中國礦業大學副校長,2007年8月起任中國礦業大學校長,2017年4月起任中國礦業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2018年10月起任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長、黨委副書記。兼任中國煤炭學會副理事長,受聘為教育部第七屆科技委學部委員、世界摩擦學理事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等。榮獲“中國青年科技獎”、“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技術專家”、“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世界能源論壇技術創新獎”、“孫越崎能源科技大獎”等榮譽稱號。2012年當選為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02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研究方向:礦山智能裝備與摩擦學理論

    主要成果:致力于煤礦井下無人化采掘裝備、礦山機械可靠性、摩擦學理論等領域的科學技術研究,主持了我國《煤礦安全規程》提升運輸條款修訂,領銜制定了煤礦機器人重點研發目錄,取得了多項創新性科技成果,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均排名第一)和三等獎1項,發表學術論文240多篇,授權發明專利70余件,出版《采礦運輸技術與裝備》、《卓越采礦工程師》、《摩擦學的分形》等著作4部,培養博、碩士研究生100余名。

    202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類別:院士  來源:
    67236
    101921
  • 本專題來自《煤炭科學技術》2021年第1期,包含王國法院士、顧大釗院士、王雙明院士最新成果。

    類別:院士  來源:煤炭科學技術
    4830
    7897
  • 王國法,1960年8月1日出生于山東省文登縣,男,山東文登人,煤炭開采技術與裝備專家。中共黨員,1982年1月畢業于山東工學院(現山東大學)機械系,1985年東北工學院(現東北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現任中國煤炭科工集團(煤炭科學研究總院)首席科學家。

    長期從事煤炭高效綜采理論、技術與裝備體系的研究。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參與了我國煤炭綜采技術和裝備引進、消化、國產化研制和試驗的全過程。90年代初,主持創新研發了新型高效低位放頂煤液壓支架和系列高效綜采關鍵技術裝備;首次提出了液壓支架與圍巖“強度耦合、剛度耦合、穩定性耦合”的“三耦合”原理和設計方法;主持設計研發了世界最大采高的8.2m超大采高綜采和20m特厚煤層綜放、世界最小采高的0.6~1.3m薄煤層智能化綜采和最大傾角的55°大傾角綜采等系列技術與裝備;主持的黃陵一礦智能化開采總體設計項目,首次實現常態化工作面有人巡視、無人操作的智能化采煤,獲得中國工業大獎;主持建立了我國綜采和液壓支架技術標準體系,實現成套技術完全國產化,研發的產品出口到世界主要產煤國家,主要技術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主持和參與完成了各類國家研發項目和省部級研發項目60余項,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和三等獎1項,30余項成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出版專著6部,發表論文100余篇,第一發明人發明專利20余項。獲得全國杰出工程師獎、孫越崎能源大獎等,2015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

    201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類別:院士  來源:
    128126
    125533
  • 康紅普(1965.11.16- )采礦工程專家。山西五臺人。1985年畢業于山西礦業學院,1991年獲中國礦業大學采礦工程博士學位?,F任中國煤炭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煤炭科學研究總院)開采設計研究分院副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長期從事煤礦巷道支護理論與技術研究工作。發明了煤礦井下巷道圍巖地質力學測試方法與儀器,揭示出巷道圍巖地質力學參數分布規律;開發出基于地質力學測試,以錨固與注漿為核心的煤礦巷道安全高效支護成套技術體系。研究成果在我國煤礦得到廣泛應用,簡化了煤礦生產系統,提高了煤礦安全度與生產效率,推動了我國煤礦巷道支護技術的變革與發展,提升了我國煤礦巷道圍巖控制理論與技術水平。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獲國家發明專利10余項。出版專著3部,發表論文120余篇。

    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類別:院士  來源:
    99887
    88245
  • 金智新(1959.11.14- )采礦工程技術和安全工程管理專家。遼寧錦州人。1982年畢業于遼寧阜新礦院采礦工程系。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專家?,F任山西焦煤集團總經理。
      
    長期從事煤炭開采技術研究和煤炭開發工程管理。在老煤炭基地轉型建設中,提出“時空協同優化”工程哲學思想,首創“煤礦+工業園區”一體化資源綠色開發利用新模式,主持了大同礦區雙系煤田不對稱開發工程,組織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單井口井工礦井塔山礦(1500萬噸/年),建設了我國煤炭行業第一個產業鏈最完整的塔山循環經濟園區。參與組織領導了堅硬頂板控制、煤炭自燃火災防治、瓦斯預控等重大科技項目攻關。建立了安全結構理論,創新了煤礦安全理論與管控方法。提出并實施了稀缺煉焦煤資源保護性開采戰略。發表論文47篇,出版專著4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
      
    201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類別:院士  來源:
    5722
    2907
  • 王雙明(1955.05.21-),煤炭資源與地質勘查專家,陜西寶雞市人。1977年畢業于西安礦業學院地質系,1983年畢業于武漢地質學院北京研究生部煤田地質專業,獲碩士學位。曾任陜西省煤田地質局局長兼總工程師,陜西省地質調查院院長。

    主持完成鄂爾多斯盆地聚煤規律及煤炭資源評價、鄂爾多斯盆地生態脆弱區煤炭開采與生態環境保護關鍵技術研究工作,獲1997年、2011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組織、領導國家規劃礦區大型勘查工程,建立了煤炭資源綜合勘查技術體系,2010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為我國煤炭工業戰略西移提供了科學依據和資源保障,為實現西部煤炭綠色開采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撐。

    201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類別:院士  來源:
    24592
    31517
  • 凌文(1963.2.1-)系統工程與能源工程管理專家。生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原籍廣東省廣州市。1984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應用數學專業,1991年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系統工程專業并獲博士學位?,F任山東省副省長、省政府黨組成員。中共十九大代表。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長期致力于運用系統工程理論解決大型工程管理難題,積累了豐富的系統工程實踐經驗。主持了十余項煤基能源重大工程研究,為豐富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推動產業協調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煤炭行業得到廣泛應用,推動了我國煤炭安全、高效、綠色開發和清潔轉化利用整體水平的提升。曾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金融勞動模范、全國優秀博士后等殊榮,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國內外發明專利10項。

    201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類別:院士  來源:
    1141
    1230
  • 劉炯天,1963年1月20日出生,男,漢族,籍貫河南西峽,礦物加工專家。1983年起在中國礦業大學工作,在職獲得工學碩士、工學博士學位?,F任河南省政協副主席,鄭州大學校長,兼任國家煤加工與潔凈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

    長期從事分離過程強化與微細粒礦物分選的理論研究與工程實踐。發明旋流-靜態微泡柱分選設備與短流程工藝,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微細粒分選技術;發明礦物-硬度法難沉降煤泥水的綠色澄清技術,創立以硬度為主導的循環煤泥水溶液化學體系;開發煤脫硫與深度降灰工藝,推動我國高效選煤工藝進步及煤基材料產業發展;創立多流態梯級強化浮選柱式選礦技術,形成貧雜難選礦開發的技術與產業體系。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發表研究論文30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31件,出版著作與教材6部。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稱號與獎勵。

    200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類別:院士  來源:
    267
    544
今日專家

男,1974年6月生河北晉州人,博士,研究員,博導?,F任煤科集團沈陽研究...

亮點論文

提出了基于子集模擬的邊坡風險評估的高效隨機有限元法(RFEM),推導了基于子集模擬的邊坡失效概率和失效風險的計算公式,并給出了基于高效 RFEM 的邊坡可靠度分析和風險...

今日企業

主辦單位:煤炭科學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中國煤炭學會學術期刊工作委員會

©版權所有2015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和平里青年溝東路煤炭大廈 郵編:100013
京ICP備05086979號-16  技術支持:云智互聯
最近最新日本在线观看视频